職業衛生檢測與評價是保障勞動者健康、預防職業病發生的重要環節,其注意事項涵蓋檢測前準備、現場檢測、樣品分析、報告編制及后續改進等多個階段。以下是具體注意事項的詳細說明:
一、檢測前準備階段
明確檢測目的與范圍
根據企業生產工藝、崗位分布及職業病危害因素類型(如粉塵、化學毒物、噪聲、高溫等),確定檢測范圍(如車間、工段、崗位)和檢測項目。
例如,化工企業需重點檢測苯、甲醛等有毒物質,機械制造企業需關注噪聲和金屬粉塵。
制定檢測方案
依據《工作場所空氣中有害物質監測的采樣規范》(GBZ 159)等標準,制定詳細的采樣計劃,包括采樣點數量、位置、采樣時間、頻率及方法。
例如,噪聲檢測需覆蓋高噪聲設備周邊及勞動者作業點,采樣時間應涵蓋設備運行全周期。
準備檢測設備與試劑
確保儀器(如粉塵采樣器、氣體檢測儀、噪聲計)經過校準并在有效期內,試劑(如吸收液、固定劑)符合標準要求。
例如,化學毒物檢測需使用抗干擾能力強的采樣管,避免交叉污染。
人員培訓與安全防護
檢測人員需熟悉檢測流程、儀器操作及應急處理措施,并配備個人防護裝備(如防毒面具、耳塞、防護服)。
例如,進入有毒有害場所前需檢查防毒面具氣密性,確保防護有效。
二、現場檢測階段
采樣點選擇與布置
采樣點應設在勞動者經常操作的崗位或呼吸帶高度(如站立作業為1.5m,坐姿作業為1.1m),避免靠近通風口或墻壁。
例如,粉塵檢測需在產塵點下風向1-2m處設置采樣點。
采樣時間與頻率控制
化學毒物檢測需根據毒物濃度波動情況選擇代表性時段(如班前、班中、班后),噪聲檢測需覆蓋設備運行高峰期。
例如,短時間接觸限值(PC-STEL)的檢測需在15分鐘內完成采樣。
現場記錄與異常處理
詳細記錄采樣時間、地點、環境條件(如溫度、濕度、風速)、設備運行狀態及勞動者操作情況。
若發現采樣點濃度異常(如超過職業接觸限值),需立即停止作業并采取應急措施(如通風、隔離)。
勞動者配合與溝通
提前向勞動者說明檢測目的及注意事項,避免其因緊張或刻意改變作業方式影響檢測結果。
例如,噪聲檢測時需要求勞動者保持正常作業狀態,避免暫時減少發聲或移動位置。
三、樣品分析與結果評價階段
樣品保存與運輸
化學樣品需低溫保存(如4℃冷藏),避免揮發或分解;生物樣品(如尿鉛)需添加防腐劑并盡快送檢。
例如,有機溶劑樣品需使用玻璃瓶盛裝,避免塑料容器吸附導致濃度偏低。
實驗室分析質量控制
選擇具備CMA或CNAS資質的實驗室,確保分析方法符合標準(如GBZ/T 300系列標準)。
例如,鉛分析需采用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法,并插入質控樣驗證結果準確性。
結果評價與超標處理
將檢測結果與《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》(GBZ 2.1/2.2)對比,判斷是否超標。
若超標,需立即采取整改措施(如改進工藝、加強通風、配備防護用品),并重新檢測驗證效果。
四、報告編制與后續改進階段
報告內容完整性
報告需包含檢測目的、范圍、方法、結果、評價及改進建議,并附采樣點位圖、原始記錄及實驗室分析報告。
例如,噪聲檢測報告需明確等效聲級(Lex,8h)及超標頻次。
企業整改跟蹤
協助企業制定整改計劃,明確責任人、時間節點及驗收標準,并定期復查整改落實情況。
例如,對粉塵超標崗位,可建議安裝局部抽風裝置或改用濕式作業。
檔案建立與更新
建立職業衛生檢測檔案,保存檢測報告、整改記錄及勞動者健康監護資料,為后續評價提供依據。
例如,每3年進行一次職業病危害現狀評價,更新檔案內容。
五、特殊場景注意事項
新建、改建項目檢測
在項目竣工驗收前完成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,確保防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、施工、投入使用。
例如,新建化工廠需檢測反應釜泄漏點及應急救援設備有效性。
應急檢測與事故處理
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(如化學泄漏)時,需立即開展應急檢測,確定污染范圍及濃度,為救援提供數據支持。
例如,氯氣泄漏事故中需快速檢測下風向氯氣濃度,指導人員疏散。
季節性因素考慮
夏季需加強高溫作業檢測(如WBGT指數),冬季需關注密閉場所通風效果,避免一氧化碳積聚。
例如,紡織廠夏季需調整空調溫度,防止勞動者中暑。
上一篇:三同時驗收需要注意哪些事項